9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博士生境外访学团继续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生命科学院进行“学术周”访学。中澳研究生30余人进行了专题演讲。双方研究生就目前各自的研究进行交互学术演讲,气氛和谐,讨论热烈。
首先,悉尼科技大学中医专业研究生Adam Haysom McDowell为大家做了题为The Case for Gua Sha Research Design的演讲。从刮痧发展史和定义切入,通过文献综述总结目前临床中刮痧的治疗现状,并介绍了他本人诊治的一例肩周炎患者,意外发现该疗法还可同时改善不宁腿综合征症状,以此设计了一项预实验。李少源同学提问是否进行局部皮肤形态学的观察,Adam认为,由于文献研究显示不同力度和频率的刮痧治疗对患者局部皮肤血流的影响不大,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并没有考虑局部皮肤形态学的改变。该研究令所有访学团成员印象深刻。大家认为该研究设计严谨,方法得当,数据充实可靠。做科研如此严谨和深入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Alice Wen 为大家做了题为Specialized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Service (from classroom and clinic) – Professional CM Discourse Analysis的演讲。她试图用SLF功能语言学理论、Discourse Analysis和解码理论来解释中医师和患者语言交际功能对疗效的影响以及建构该交际模式。
访学团队长李新龙同学做了题为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s for Patients with Insomnia的演讲。介绍了多医师辨证论治失眠的疗效评价研究。Chris Zaslarfski教授对如何进行中医诊疗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指出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难点。韩玲玉同学做了题为The Metabolism of Bufadienolides in Cinobufacini Injection的演讲,介绍了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体外代谢研究。Rogers博士询问了该研究是否有标准化处理样本,Adam 针对是否对肝功能(如AST、ALT等)产生影响以及作用于肝癌病程分期等问题也提出问题。王桂倩同学做了题为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Syndrome, Constitution, IL-6, MMP-9 and MTHFR C677T among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的演讲,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证候、蛋白、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ulia (Eun Sol) Oh博士对风痰症状有哪些提出问题,大家做了共同探讨。
下午13:30,访学团成员李宝金同学以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ory and Neo-Confucianism of Dou Hanqing的演讲开始了下午的交流。他探讨了窦汉卿针灸理论与理学关系,并对UTS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如窦汉卿针灸理论的特色、其与内难经典针灸理论的不同之处、程朱理学中有哪些具体内容对窦汉卿的针灸理论发生了影响等,使UTS师生对窦汉卿针灸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表示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窦汉卿针灸内容英译本,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悉尼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医系在读博士生Julia (Eun Sol) Oh做了题为Acupuncture Study of Cross Discipline Referral Patterns of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ion Practitioners over a Left Year的演讲,通过文献研究,从人口学、治疗频率、转诊频率、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中医转诊问题进行分析。访学团成员向对方介绍了国内接诊和转诊的现状,与澳洲截然不同;马放同学做了题为Mechanism of Yi Qi Qing Re Gao Formula for patients with Proteinuria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的演讲,并一一回答UTS师生提出的有关益气清热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的各类问题,如在动物实验中该药膏是否对血压会造成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相关副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样品的统一标准、临床使用中的最佳有效剂量等产生浓厚兴趣。Ilan Ben Nissan博士做了题为An Analysis of the Smoke Produced from Burning of Moxa的演讲,从“灸”的中文字形、艾灸的定义、中医经典对艾灸的记载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国际多项研究的整理,探讨艾烟是否对人体有害或造成空气污染,并展示实验操作实况,虽该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其研究成果充满期待。许伟明同学以Clinical Diagnosis Criteria for Phlegm Syndrome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为题,介绍了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Ilan Ben Nissan建议这种构建病证结合临床诊断标准若可形成模型,即可应用到其他疾病辨证标准的构建中。悉尼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Binbin Zhang做了题为Clinical Reasoning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的演讲,介绍了由其导师Chris教授首先提出的诊断思维逻辑(Clinical Reasoning)在中医师培养中的应用。该研究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解释临床思维逻辑过程及意义,而对为什么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定性研究则阐述不足,但该方法却对我们国内博士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带来了莫大启示。李少源同学最后做了题为Improvement of Behavioristics and Neuronal Plasticity in Hippocampus of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 Model Rats的演讲,介绍了耳迷走神经刺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来自中国香港的Orger Chen博士就该方法对海马神经元的抗凋亡机制产生浓厚兴趣。Chris Zaslarfski教授主动要求亲身体验该仪器效果。该方法的无创性和实用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热烈反响。
与大家紧张的一天成正比的是大家的收获。晚间第六次例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收获。王桂倩同学针对Adam Haysom McDowell和Julia (Eun Sol) Oh的两个演讲,认为他们的研究对自己很有帮助,开展临床试验前,对文献的综述可以从证据级别最高的随机对照试验开始,按照研究设计类型由高到低进行检索,提高效率。李新龙同学认为虽然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已经着手构建合适的临床医师培训策略,这对中医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同时Binbin Zhang 的研究与自己博士课题研究目的相似,不同点在于以患者为中心,而我们的研究以医师自身为中心,这是对同一问题从两个不同角度开展的研究,与中医药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医疗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医患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良好契机。李宝金同学提出,Ilan Ben Nissan的研究对艾灸的研究比较细致、严谨,用精密仪器对艾烟进行成份分析与定量研究,测定艾烟附着物表面的颗粒聚集程度以分析艾烟对人体的影响与作用,还用自己在澳洲试种的艾灸植株加工成艾绒、艾条与中国产品进行对比研究等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开展研究时学习和借鉴。许伟明同学认为Adam Haysom McDowell的研究立题视角独特新颖,譬如在操作中考虑到了刮痧的部位、角度等进行细致观察,同时他的研究朝向形成刮痧干预的CONSORT声明,这一点更是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独特原创的概念、操作技术和诊疗思路。
(李少源 马放 高恋丽2017.9.18 子时于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