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王永炎院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2022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2-09-02

 

 

 

  8月3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2022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在研究生院苏州过渡校区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以“传科学院风骨,秉青蒿素精神,做中医药事业栋梁之才”为题开讲第一课,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志书主持。在苏200余名师生一起聆听学习,在京400余名师生同步线上学习。

  王永炎院士首先声情并茂地回顾了中医药教育、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奋斗历程和辉煌历史,充分肯定了做大做强中医科学院的战略部署。并表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在最近两年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屠呦呦班”开创了我院本科招生培养的新纪元。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建稳步推进,已经在太湖之滨扬土培基,这些都是载入史册的时刻。

  王永炎院士还以一名在中医药领域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学长、“老”教师的身份,从四个方面向同学们讲述如何成才、明德良知、重始源、重教化,如何成为从开拓到创新的新时代的中医药学人。

 

 

立大志

做为国为民的卓越的中医药学人

  古今中外,但凡成就一番事业者,莫不志向远大。马克思17岁即立志为全人类而工作,终成一代伟人,为世界人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直追求“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造福苍生;我院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以身试药已致出现了肝脏的损伤,实验191次获得成功;黄璐琦院士2020年初带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闻令即动,奋勇当先,出征武汉……同学们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应当以他们为榜样,扎根各自专业,矢志为国为民,造福桑梓。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青年群体前赴后继的爱国报国。从1981年北大学子“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振臂高呼,到2021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青年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从未泯灭。同学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样需要新时代青年将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以奋斗和奉献来追梦求真,希望你们以学者气度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让大成智慧泼洒在我们的祖国服务社会的怀抱之中。

 

明大德

做坚定信念的卓越的中医药学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养大德方可成大业;德不修,终难行稳致远。道德锤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同学们要增强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争取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者、积极传播者与规范践行者,通过不断砥砺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为开创“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夯实思想道德的基础。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同学们要刻苦学习,这是艰苦而快乐的修为。老子《道德经》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身居谷底,遥望着山巅,蓄力而为努力攀登,增加生命的能量。我们面对的多是风浪和挑战,快乐和成就是翻山越岭过后去追求的那道光。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这代人所走过的路,为中医药规范标准的建设做了一定的工作。大家来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正是走进了一道需要凭借自己的勇气、信心、决心、意志力去打开学术的大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家更应该勤学苦练、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成大才

做本领卓越的中医药学人

  同学们从先辈手中接过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接力棒,历史的重任自然也必然会落实在你们的肩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成大才,做到事利功成,既要下一番苦功夫,善于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又要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创新的意识、永葆创新的精神、提升创新的能力,很好地来改进充实多少年来存在的博士不博,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我们正处在文明互鉴、中西医并重大好的新时代,为大家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地力创新成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悟道即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敢于挺近创新的“无人区”,敢于直面“卡脖子”、“临门一脚”,希望你们能以求真学问、学真本事的姿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青春风采张扬在追求科学真理、永攀医学高峰的精神追求当中。

 

担大任

做永葆担当的卓越的中医药人

  “知识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勠力同心、接续奋斗,需要同学们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新时代中医药接班人,主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时代背景与意义,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医药生命科学的任务,在国际交流、科研合作当中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读懂中医药,认同中医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一个梦想的地方,是担当着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医药事业的沃土。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有对于中医药学科事业产业的前进方向。我们不应当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应争取当为历史的创造者,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许。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生长的小树,总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业学位当中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和希望,修经天纬地之才,做顶天立地之事,努力成长为堪为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的新人!

 

  唐志书在总结中指出,王永炎院士为我们讲授开学第一课,既是对我们的关怀与肯定,更是对我们寄予厚望与鞭策。王老师已85岁高龄,仍在为中医事业辛勤耕耘,我们要用心体会他的情怀,要奋力弘扬他的精神,更要牢记他的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四个卓越”的中医药学人。

 

同学们的心声

 

  新的征程号角已经吹响,梦想亦在科学院扬帆起航。作为中医学子,我们必当牢记教诲,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秉承着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青蒿素精神”、“抗疫精神”前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勤奋学习,大胆实践。我们不仅要做中医药振兴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也要做“科学家、青蒿素、抗疫精神”的传承者,承上启下,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时代新人,坚定前进信心,不懈奋斗,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谱写人生的华章。

——医学实验中心博士研究生 佟金霖

 

  在新的开始,起好步,努力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向前走,走得再远,站得再高,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祖国中医药学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成为中国中医药国家队伍的一员。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坚定前进的信心,努力为中华民族富兴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斗争中,在建设中国梦的事业中,谱写繁华人生,开创新时代中医药学的新发展。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朱格非

 

  身为新时代的中医药学子,学习、创新、实践与科研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我们更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读懂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大师的带领下永葆初心,砥砺前行,不仅仅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创造者,为中医药文化的蓬勃发展奉献终身!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刘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应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或许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阻,但我们要努力攀登,不畏艰险,刻苦学习,磨炼道德品质,以更好的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西苑医院硕士研究生 郑爽

 

  王永炎院士为我们上开学第一课,他带领我们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史,以史为鉴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我们使命在肩,无上荣光,必将继续保持炙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远的未知,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科学进取服务社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争做永葆担当精神的中医药学子。

——中药资源中心博士研究生  韩星星

 

 

研究生院  许莉莉 李怡

2020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刘福栋